构建“全龄化”社区养老优化体系 |
来源:乐无忧智慧养老 发布日期:2019-01-25 人气:413 |
人口老龄化是新时代中国新的基本国情,也是我国现阶段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据全国老龄办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9亿人,占总人口17.9%。而十三五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持续加深。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因此,我们要创新养老服务体系,以应对社会老龄化所带来的新情况,而构建“全龄化”社区养老优化体系,就是科学可行的新路子。 “全龄化”社区养老优化体系是一种以社区中各个年龄段的居住人群为基本组成,以当前国内城市老年人居住生活需求为核心,在传统社区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对老年群体的关注,即在普通社区中通过对社区的整体规划空间设计、套型空间设计以及配套设施设计,并根据社区家庭所处的不同阶段,进行相应类型服务配套的配置,同时通过引入先进的物业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全龄化”社区养老体系,从而建立综合性“全龄化”生活服务空间,打造活力社区。这是目前最为符合我国老龄化现状和老年人居住生活需求的社区养老模式。近年来,关于“全龄化”社区养老优化体系的设计理念已在国内房地产市场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印证,受众反映普遍良好,但目前依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优化。 套型空间设计。在当前社会,由于老龄化加重、离婚率提高、二胎政策放开、晚婚晚育现象的普遍以及社会消费方式的多样化,导致人们个性化需求不断加强,对套型空间的可变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家庭结构日趋多样化,很多家庭出现四代同居,重组家庭等等多种的居住形式,这对套型空间的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由于限购政策以及房价的水涨船高,购房成本和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使得住户使用一套住宅的周期也变的更长。所以,在住居设计中,至少要考虑到客户群10年的使用需求变化,使住居套型具有长生命周期使用的可能性。通过调研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地产住宅项目不难发现,大多数住宅户内的墙体划分、管线布置等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居住家庭的生命周期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人与住宅的关系常常是住户被动地去适应住宅,这背离了“全龄化”社区和长生命周期住宅“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而本优化体系下的可变性套型空间设计,其旨在使住户能根据家庭所处的不同阶段周期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进行“最小化改造”,使其能够在已经确定的住宅框架中根据家庭成员的自身需求和喜好对居住空间加以适当改造。这是住居套型能够长时间为住户服务的重要条件之一。根据大量的资料参考和既往调研,笔者归纳整理了可变性套型空间设计中三种主要的变化方式,即设置非承重墙(轻质隔墙)、采用框架结构或钢结构等新型结构、“无限系”可变套型设计方法、通过门的设置实现套型的可变性等。 配套设施布局。如果说“全龄化”社区养老体系是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一步,那么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的关键就是小区配套设施问题的解决。从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以来,对于住宅的投入与建设飞速进行。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经历了这几年的高速发展,村镇人均住宅面积高达33.75平方米,与1990年统计的17.8平方米相比高出了整整15.95平方米。但相比之下,养老住宅却严重匮乏,配套养老设施建设严重不足,这与当下社会不断增多的老龄人口相矛盾,而着力发展“全龄化”社区配套养老设施,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 不同年龄层次的社区人群对配套设施的需求不同,对不同配套设施的使用标准也有所区别。按照建筑规范的要求,住宅区的配套设施当中,与老年人平时生活密切联系的只有普通健身设施以及配套商业,其中住区公共配套设施的比例只有5%至15%。据调查,国外现有“全龄化”社区配套设施占比要求不低15%,并且其配套设施面对城市开放设置,除社区内部老年人可以使用外,减轻城市当中养老设施的配套压力。因此,“全龄化”社区配套养老设施的配置可适当学习国外先进案例,将配套比例提升到15%以上。“全龄化”社区促使不同年龄段的人相互交流、融合,更具有可持续性,本着共享、共融、宜居、生态的原则,满足社区中各个年龄层次的需求。规划布局时也应满足对户型设计、景观节点、配套设施以及总体规划等细节关注,同时考虑到房地产建筑开发设计中的周期性、整体性、效益性的原则,保证社区日常运转需求。 来源:吉林日报 |
服务热线:400-021-1220
值班热线:400-021-1220
微信公众号:智慧综合养老
地址:合肥高新区创新产业园2期JIC座9楼
网址:http://www.sdct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