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健康养老产业步入深度发展阶段 |
来源:乐无忧智慧养老 发布日期:2018-12-20 人气:452 |
我国健康养老产业步入深度发展阶段 一、中国逼近深度老龄化社会 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数达到2.41亿,占总人口比重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龄人口1.58亿,占总人口比重的11.4%。我国的老龄化进程正以每年新增1000万人的速度快速发展,预计202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达14%,整体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 总结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健康养老产业化发展历程与经验可知,老龄化程度、人均消费能力、政府福利保障、商业保险运作等因素,均对健康养老产业化进程的推进起着关键的作用,其中65周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超过14%(深度老龄化社会)以及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成为健康养老产业化进程从初期阶段步入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多在80年代之前就进入了产业化初期阶段,目前已经迈入产业成熟发展阶段。社会保障体系及保险支付机制的前行与完善,也助推了发达国家健康养老产业大批上市公司的涌现,多个国家的多数上市公司已经具备了20年以上的发展历程。 以此推断,预计在不远的2020年,我国人口的深度老龄化,以及基数大、增长快、结构分化明显等特征,将使得我国的健康养老产业化进程加快,产业化与市场化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将倒逼我国健康养老产业的结构调整。 目前阶段,我国健康养老产业整体仍然处于产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2017年,我国基本实现了医保的全国联网,养老的长期护理险已在15个城市进行试点,医养支付体系框架的关键点逐渐成型。另外,在医疗、养老、健康等方面的“十三五”规划目标中可以看出,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实现全民医保,商业保险取得高速发展,其中商业养老保险体系基本建立,将基本形成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政策框架。另外,到2020年,我国60后将步入老年,50后婴儿潮群体将步入刚需,需求端的消费数量及消费意愿小高峰将会出现。 《中国养老健康全产业链发展报告(2018)》分析指出,2020年以前,随着老龄化程度、消费意愿、消费能力的逐年提高,消费力将进一步释放,外加健康养老产业先行者在养老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上的摸索与逐渐清晰化,2020年前我国健康养老产业涌现多家上市公司将指日可待。 因此,从2018年到2020年,将成为有实力且有意愿在我国健康养老产业内争得一杯羹的企业切入产业化竞争的关键窗口期。2020年之后,将成为已进入产业内的企业实力与速度的竞争阶段。 二、我国养老产业市场空间巨大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30年,健康产业要达到16万亿的规模。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玲指出,这个目标是比较保守的。“中国进入健康+的时代。原则上说健康产业无处不在,吃穿住行全是健康产业,人所有的消费都与健康产业所关联。健康产业是一片蓝海。” 德勤的分析报告预测,2020年我国与健康相关的总消费将达到6.215万亿元。 根据国家社科基金2016年《养老消费与养老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测算,2020年,我国老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98万亿元,2050年将达到48.52万亿元,市场规模以每年9.074%的增长率高速发展,未来产业市场空间巨大,产业化进程逐渐加速。 如何发展大健康产业?李玲提出,我们需要将传统的智慧与现代的技术相融合,发展健康的全产业链,包括健康管理、健康保健、养老社区、养生小镇等等。同时,利用健康大数据进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以及中国式医养结合的养老产业,将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重点。 中国下一步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老龄化,这也带来大健康产业的另一大增长点——养老产业。但是李玲认为,中国人有自己的文化,不能简单照搬国外的模式,应该探索符合中国人生活习惯的医养服务结合的模式。中国式的养老,应是包含医疗、保健、养生、娱乐、社交、互助抱团等服务的养老模式,让老年人老有所为。 三、我国居民支付能力和意愿有待提升 虽然我国有庞大的老龄人口规模基数,但目前阶段,从养老需要转化为实际养老消费需求的比重却较小,这与我国老年人普遍收入水平低、支付意愿较低有强烈关系。 从支付能力来看,据2016年10月全国老龄委主办的《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国人均老年人经济状况虽然得到显著改善,但仍处于中低水平,预计2020年达到2815元/月,2030年达到近5000元/月。 从支付意愿来看,根据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2017年发布的《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显示,我国老年人支付意愿在3000元以下占比70%以上,6000元以上仅占5.7%。整体来看,老年人支付意愿较低,价格合理的品质型养老服务较为受推崇。 关于机构养老服务方面,有分析指出,多数百姓需要的是就近、便捷、平价的养老服务,即社区居家养老,而大型城市郊外大盘却蓬勃兴起。护理型养老机构和设施是市场的刚性需求,而机构服务多只针对活力长者。老年住宅和设施的设计规划,缺乏老年群体参与,也缺乏运营者参与。以房地产思维做养老,希望挣快钱、快挣钱的观念做法尚未扭转。奢华酒店式养老机构,缺乏“家”的感觉和温暖。 再有,市场观念也亟待改变。中国传统观念“养儿防老”“进养老院是儿女不孝”依然严重。宁可拖累子女,也不愿独立自主、寻求社会服务,为了“面子”使家庭陷入困境的现象屡见不鲜。老年群体不愿为自己花钱、过分节俭的做派短期内仍难改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老年消费及养老产业的发展。 不过,从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也有积极方面的信息,有分析人士将我国高净值人群的养老需求单独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泰康与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7中国高净值人群医养白皮书》,中国大陆千万级高端消费人群达147万,集中在40-49岁之间,占总人口比例约0.064%。2030年后将步入老年期,其对中高端养老社区非常感兴趣比例达70%以上,未来可作为主要目标人群。 四、我国养老服务供给矛盾突出亟待缓解 我国从“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社会再迈入“超老龄”社会,用时仅需25年和9年,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急速增加。在政策、资本、市场、技术等多重因素的持续推动下,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但同时也面临老年人照护服务需求不清、专业化程度不高、标准化不足、保障机制尚未建立等诸多挑战。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健康养老服务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对此进行了详细分析。 其一,养老服务整体供给不充分不平衡。报告指出,养老服务整体供给不充分不平衡,照料护理专业化、精细化水平与老年人的刚需不匹配。养老服务业的关键是养老护理,中国城乡老年人社区服务需求结构中,上门看病、康复护理等医疗健康类服务需求始终居于首位,其次是上门做家务等日常生活类服务。但目前中国养老照护体系还相对薄弱,养老服务机构维持在以保障基本生活为主,以健康老年人为主,以保障贫困人口为主的传统格局,功能转型尚未完成。 据统计,在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中,57%的养老机构床位规模不足百张,71%的机构为农村养老服务机构,68%的机构收住人员为“三五”、五保及优抚对象。 而在护理方面,养老护理员数量不足,而且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取消后,行业缺乏专业化鉴定体系。有分析人士指出,从目前来看,我国养老产业面临着多重困难,首当其冲的一个问题就是专业运营人员缺口严重。养老产业已经进入重大的历史机遇期,想要发展养老产业急需培养人才。这其中,首先突破的则应该是观念问题,养老服务业的专业性、高难度,一直未得到社会的普遍认识。在很多人心中,养老服务与家政服务在同一水平,年轻人干养老是很没面子的工作。社会地位低下、工作压力大、收入低,一直是养老服务业发展中无法突破的“三座大山”。这一矛盾问题不解决,未来人口老龄化就不单是老年群体自身的问题,而会导致巨大的社会问题。因此,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养老产业,不是要不要发展,而是必须发展;不是要不要重视,而是必须重视。 此外,中国养老服务还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居家社区与机构养老服务发展不均衡,城乡养老服务业发展不平衡,区域间养老服务业发展不平衡。公办机构建设水平总体好于民办机构,城市养老机构明显高于农村敬老院的保障水平。 其二,老年人服务需求底数不清。报告强调,老年人能力及需求评估将成为撬动健康养老服务发展的基础。 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失能半失能老人约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18.3%。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指出,这个数据是制定宏观政策的基本依据,但是,这些人的具体信息,如住在哪个社区、失能半失能程度如何等,社区并没有掌握,导致在社区中如何解决这类人员的生活困难还不可能有具体措施。 “一项政策如果不落实到社区,就不可能落实到相关当事人。”王振耀强调,应通过对老人身体状况认定调查,根据其身体状况进行分级分类并提供相应的服务。因此,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体系是养老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中国还没有建立起这套体系,老年人照护需求和失能***情况不清,这成为当前养老服务体系没有发展起来的重要障碍。 其三,资本进入养老服务市场应专业化和细分化。报告指出,随着产业主体多元化特征更加显著、新晋企业增多,市场活力逐步增强,相应地,竞争也愈加激烈。2018年,资本通过横向的并购整合、平台拓展、扩大规模抢占市场空间,无疑将成为产业快速发展时期赢得市场竞争的最佳途径,也是未来涉老企业竞争不可避免的路径选择。老人需求升级对健康养老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本进入健康养老服务市场的关键是专业化服务和市场细分。 王振耀指出,不可忽视的是,市场细分势在必行,精准投资成为方向,如宜华健康剥离非核心业务专注医养、诚和敬连锁化运营养老服务驿站等便是例证。未来涉老企业不管以何种商业模式切入养老产业,康复、护理等养老服务的专业技术能力成为支撑养老企业发展的核心内生力量,是未来衡量和评定养老企业价值量级的核心指标,专业深耕、服务升级、建立品牌才是抢占制高点的关键。 五、国家发布一系列政策扶持产业发展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国家越来越重视养老产业的发展,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扶持,逐步完善老龄人口相关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开放养老服务市场发展,大力繁荣老龄消费市场,积极促进居家社区,医养结合等养老模式。 表1:近几年养老相关政策梳理 《中国养老健康全产业链发展报告(2018)》分析指出,从2013年政策上开始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我国养老健康产业的政策主题变迁经历了2014年的“跨界产业融合”、2015年的“医养结合+金融支持+智慧养老”、2016年的“十三五规划年”,2017年养老政策“质量提升年”,五年来出台相关政策约138个,养老政策体系逐渐细化,并向实施落地层面快速推进。 分析指出,2017年伊始,《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放管服改革的通知》政策的出台,奠定了本年养老政策主基调,在进入门槛、产业融合、产品与服务创新层面,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的同时,加强监管政策与政府服务功能,全面推进健康养老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一方面,2017年各部门健康养老产业相关“十三五”规划全文正式发布出台,奠定了我国健康养老产业未来五年发展的整体框架;另一方面,在关于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以及养老机构业务管理与发展监测等方面,采取了多项重要举措,加强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整治与监管的各项政治举措;再有,在标准化、规范化层面,全国也出具了包括安宁疗护、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标准与规范政策,并从多方面辅助政策落地实施。未来养老政策将会以把控养老服务质量、监管养老项目具体情况以及创新型养老服务形式作为重点,进一步细化落地。 综合而言,我国健康养老产业2017年全国性政策的重点内容可以整理为以下四点: 一是“医养结合”成“十三五”规划重点趋势。自2015年医养结合提出,近三年国家关于医养结合发展的政策频发,政策不仅从养老服务机构角度鼓励与康复医院等医院合作,同时也鼓励医院等医疗机构同养老服务机构合作。 二是康复护理型床位与服务建设受重视。《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各地护理型床位占当地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应不低于30%;鼓励康复医疗与康复护理型机构建设。 三是公办民营试点正当时。《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政府运营的养老床位数占当地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应不超过50%。现已颁布两批公办民营试点共计240家,分布在全国28个省市。 四是优惠补贴、土地政策及支付体系细化专项鼓励政策频发。优惠补贴政策方面,税收优惠、投融资保障、土地等方面全面支持产业发展,由补床位到补人头;商业保险促进方面,长期照护险、医疗保险成重点发展对象,2020年商业保险将成为个人和家庭商业养老保障计划的主要承担;土地政策进一步明确,支持闲置资产资源发展养老服务,防止养老地产化成为监管重点;支付体系政策逐渐完善,医保异地结算,医疗康复报销项目从9项扩充到29项。 应该说,这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政策对养老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是非常大的,但在实际运作中如何呢?有分析人士指出,还存在相关政策难以落地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中央、省市、区县对各项政策的理解不同造成的。尤其是地方政府,不少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例如,地块方面,地方政府不愿意把好的地块拿出来做养老,而差的地块不适宜做养老。收费方面,由于地价虚高、建造成本无法满足普通民众承受力,因而把高收费转嫁给老人。设施方面,旧楼改造难度大、结构往往不符合养老规范要求且改造成本高、消防难过关。过去许多中低收费的养老机构不规范、未注册、小散乱,没有通过政策的帮助协调而走上正规经营之路,而是被粗暴关停。同时,这也倒逼市场走向“高大上”,中低收入群体无法进入养老机构。此外,水电等能耗方面,往往按商业价格使用,难以寻求民用价格。税收及相关政府支持方面,申请社会组织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能获得政府许多支持,如免税、各种补贴及奖励等;而在工商注册办营利性养老机构,能获得的支持很有限,甚至没有,所以企业负担很重。 六、房企、险企、国企复合型企业纷纷进军养老产业 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2.9万余家,社区养老设施12.7万个,养老床位730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1张,其中由社会力量运营的养老服务机构占比已上升至47%。分析指出,在政府举办的养老机构发挥兜底线保基本作用的同时,目前社会和市场力量正广泛进入这一市场,已成为养老服务的举办主体。根据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和全国老龄办等单位此前发布的数据,2015年年末,全国社会力量办养老机构数占养老机构总数的比例为41.5%,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50%。 那么,这些社会力量的参与主体都有哪些?《中国养老健康全产业链发展报告(2018)》分析指出,从2013年健康养老产业政策元年以来,养老产业的发展潜力吸引了来自不同行业的投资者,主要有国有企业、保险机构、房地产公司等三类企业。另外还有一些其他实业及相关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实业集团以及其他财务投资者)承担着不同或重叠的角色。以万科、远洋、保利、乐成等为代表的房地产企业,以及以泰康、合众、平安、国寿等为代表的保险企业,以其强劲的资本与资源的先天优势,率先切入健康养老产业。经过若干年的坚持与创新迭代,房企与险资的健康养老产业实践,早已脱离早期的“盲目摸索”阶段并开始进入规模化、标准化、连锁化有序扩张阶段。 从健康养老产业投资者类型角度来看,除了以布局为目的的房企、险资等类型企业之外,以中信、首开、北控、诚和敬、首钢、京煤等为代表的国有企业,以承担社会责任、解决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问题、盘活闲置资产、市场化运营获取收益是企业进入养老产业主要目的,也陆续布局健康养老产业,借助企业信誉,通过低成本收购与自建方式相结合,快速扩张布局,成为继房企、险资之后,健康养老产业的新型投资者。 此外,复星、宜华健康、碧桂园、绿箭股份等复合型集团企业,也纷纷通过收购、并购等资本手段投资健康养老产业,如2017年4月,碧桂园收购北京九华山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资产,2017年5月,绿箭股份以不超过2.01亿元的价格,收购湖州市社会福利中心发展有限公司6%的股权,2017年6月南京新百以4400万元收购禾康智慧20%的股权等。除了对国内优质健康养老企业标的的收并购,2017年我国不少实力企业也通过收购海外养老企业,或与海外知名企业合作的形式,迅速高起点切入健康养老产业,如2017年5月中玺文商旅与美国水印合作共同开发平谷新奇世界养老项目,2017年6月佳源集团以3.27亿元收购澳洲新南威尔士州退休社区资产和业务(Broadlands),复星集团星健养老与澳洲高端养老运营商“蓝宝石控股集团(SapphireHoldingsGroup)”合资打造北京星健Sapphire香山长者公馆项目等。 综上所述,我国的健康养老产业经过了近5年的发展,虽然宏观层面仍然处于数量和规模上的不断扩张阶段,但产业的深层已经开始了高质量、品质化的发展进程。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健康养老产业也进入了老龄人口持续猛增和服务供给不断聚焦、企业数量持续增长和优质企业数量极少等多重矛盾共存的局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跑马圈地,一片乱象”的繁乱阶段,但仍困扰于运营艰难盈利更难的现状,产业发展“冰火两重天”。 但若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超过50年的产业化时间历程来看,我国的健康养老产业化才刚刚开始,因此,尽管困难重重,一片乱象,但我们也能看到产业前景的一片光明,朝阳似火。所谓“乱世出英雄”,健康养老产业莫过于此,在产业发展到矛盾齐发的阶段,也许就是龙头企业出现的重要时机。 |
服务热线:400-021-1220
值班热线:400-021-1220
微信公众号:智慧综合养老
地址:合肥高新区创新产业园2期JIC座9楼
网址:http://www.sdcti.com